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
2021-07-16 18:35
來源:本站
7月16日,重慶社會救助基金會召開第二屆十三次理事會,會議總結了上半年工作,并部署下半年任務。半年來,基金會圍繞中心,著眼眾籌,突出急難,狠抓落實,用多樣化、精準化、專業化、高效化的服務,強有力地展現了救急助難工作,共對6932人實施救助,支出救助金1984.1萬元。
圍繞中心 全力推進社會募集
上半年,基金會一方面以眾籌為突破口,與各大醫院展開合作,發動志愿者走進困難對象身邊,半年共籌集資金615.17萬元;另一方面持續加強同社會愛心力量合作,重慶詠壽堂、唯醫骨科、四川商會以及張書兵等愛心單位和愛心人士共捐款物195.22萬元。雙管齊下,共募集資金達810.39萬元。
突出重點 狠抓急難救助
基金會始終堅持以全市困難群眾為中心,著重突出救急助難的及時性和精準性,一如既往開展了扶困助醫、溫馨援建、扶智助學等工作。其中扶困助醫救助842人,支出救助金1571.85萬元;溫馨援建18戶,支出救助金29萬元;扶智助學救助151人,支出救助金98萬元。
物質+服務 推進城市困難群眾救助
一米陽光不僅讓城市困難群眾在無助中看到希望,還在重慶日報舉辦的十大公益項目評選活動中獲獎。春和計劃心理服務也初步建立起“1264”服務模式,并且在全國社區心理學年會上做了經驗交流,成為服務救助的一張名片。上半年共救助4346人(其中心理服務4311人、一米陽光救助35人),支出救助金31.3萬元。
堅持黨建引領 全面加強黨的建設
今年是建黨100周年,在黨中央的要求下,在市民政局綜合黨委的悉心指導下,一方面積極參加黨史學習教育和黨史知識競賽,在8名優勝者中勇奪前7名。另一方面積極發展黨員,進一步充實了基層黨組織建設。同時,黨支部還開展了“救在身邊”主題活動,進一步密切了社會和困難群眾之間的聯系。
豐富宣傳內容 提升救助實效
上半年基金會參加重慶日報舉辦的十大公益項目、十大公益人物評選活動并獲獎。此外,還積極與華龍網、天天630等本地媒體合作,其中有3起630報道的個案在社會引起良好反響。同時還專門委托重慶理工大學對基金會10年來的工作進行專業評估,認為救助范圍規范,對象明確,標準科學,審批嚴謹,監督監管嚴格,救助有據可依。有效彌補了政府救助政策普惠制的短板和公平性的弊端,成為社會救助救急助難的生動實踐。
站在新起點,牢記為民情。在下半年工作中,基金會將繼續聚焦困難群眾急難之需,主動作為,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需要,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竭盡全力加大急難眾籌
基金會一方面通過打開急難眾籌平臺的知名度,提升認可度,從而提高資金募集量。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基金會公信力強的優勢,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工作,增加社會資金募集渠道。
切實加強和改進急難救助
仍然堅持圍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,聚焦困難群眾關切,繼續在全市開展急難救助、溫馨援建和扶智助學工作,將救助網絡織密織牢織實。
持續推進城市社區困難群眾救助
嚴格按照《關于改革完善社會制度改革的意見》文件精神,發揮好“物質+服務”的綜合救助模式,提煉工作成效,總結出一套可持續可復制的救助經驗在全市推廣。
持之以恒加強黨的建設
基金會要在市民政局綜合黨委的指導下,堅持不懈抓好基層黨的建設。一是繼續加強黨史學習教育;二是認真抓好習近平總書記“七一”重要講話精神的學習;三是深化“救在身邊”主題活動;四是積極發展黨員。
一如既往開展志愿者工作
一是積極動員志愿者參與急難救助,二是加強志愿者業務培訓,三是繼續開展“最美志愿者”“優秀志愿者”評選工作,四是積極培育社會志愿服務。
提質增效打造救助品牌
一是以黨建為引領,爭取再創5A,夯實救助基礎,提升救助能力;二是根據重慶理工大學綜合評估,提煉政府轉介服務經驗,深化救急助難的方式方法,打造救急助難品牌。三是深入開展春和計劃心理服務,打造可持續可復制的心理服務品牌,讓服務救助溫暖每一位困難群眾的心田。
與愛同行,揚帆遠航,第二個百年新征程已經開啟,下一步我們將在市民政局的堅強領導下,繼續救急助難,雪中送炭,開創發展新局面,譜寫救助新篇章。